卷首语

  • 现代技术科学驱动的精准决策大模型

    郑志明;

    <正>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加速到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商业范式与价值创造方式。行业大模型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为数智商务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大模型性能的提升遵循“参数量—数据量—算力”的幂律规律,这导致算力与资金投入呈指数级攀升。目前,高算力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大模型快速发展的突出瓶颈。以DeepSeek为代表的工程化创新路径,展现了我国在大模型研发上的坚实实力。通过计算压缩、数据压缩与并行计算等高效优化方法,Deep Seek有效降低了训练与推理成本,实现了模型计算的“参数脱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超大参数规模和海外特定硬件体系的依赖。这一探索不仅为我国行业大模型自主可控提供了可贵经验,也为数智商务中大模型的低成本化与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5年05期 v.39 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专题:双清论坛“大模型时代数智商务的理论与方法”

  • 大模型时代数智商务:理论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与方法路径

    徐心;叶强;王汉生;任之光;姜广鑫;高超越;夏昊;解海天;胡丹琪;常嘉路;林志杰;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学术研究前沿,大模型时代数智商务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及领域应用,也要求传统商务流程再造与管理理论创新。深度融合数据智能与商务场景,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催生新产业与新模式,实现智能、高效、协同的数智商务新格局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406期“双清论坛”,本文围绕大模型时代数智商务的理论和方法,聚焦数智商务的“关键技术与方法”、“智能协同与自主决策”以及“新模式与新业态”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一步提出针对人工智能方法与大模型技术突破、多智能体决策与跨智能体协同、人智融合的流程—组织—市场再造的研究议程,及优先支持面向数智商务的管理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领域研究的资助建议。

    2025年05期 v.39 686-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 数智商务系统的知识发现研究现状与未来

    张瑾;王成翰;王黎烨;

    在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背景下,数智商务系统知识发现扮演着将“数据资源”转化为“知识能力”进而形成“决策优势”的关键作用。本文以数智商务系统的技术演进为主线,系统梳理企业在不同技术阶段下知识发现能力的演变路径与典型应用场景,揭示以预训练大模型和多智能体系统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企业知识发现从“静态分析”向“动态生成”的模式转型,和从“辅助决策工具”向“决策主体系统”的范式跃迁。聚焦企业知识发现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需求,本文最后提出“多智能体协同、多模态融合、多系统组合、多规范治理”的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旨在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数智知识发现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企业用好数智红利,推动管理升级和组织跃迁。

    2025年05期 v.39 705-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垂域大模型驱动下的商业计算新范式

    杨帅;金佳;潘煜;

    随着企业智能化进程的加快,商业计算作为计算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逐步从传统商业分析演进为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系统。然而,现有商业计算实践仍受制于多源数据的异构性与动态性、模型可解释性不足以及系统部署复杂度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复杂商业环境中的广泛应用。为应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智能时代的商业计算新范式,即以垂域大模型为驱动、以行业与领域为中心、真实业务场景为导向的商业计算体系。本文构建了“数据层—系统层—业务层—保障层”的四层研究框架,系统阐释了垂域大模型在商业计算中的技术路径与理论逻辑。该框架在有效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增强模型透明度与动态适应性及降低算力成本等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能够提升商业计算系统在多元业务场景中的适应性与稳健性。进一步地,本文选取营销计算与组织计算两个典型应用场景,剖析了其关键科学问题,揭示了垂域大模型在应对外部市场动态与内部管理复杂性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本文探讨了该新范式在人机协同机制、智能融合路径、信息更新策略及商业计算生态依赖等方面的研究难点与未来趋势,旨在为企业智能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与方法支撑。

    2025年05期 v.39 716-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 大模型协同的数智决策新范式:关键机制与未来展望

    寇纲;唐霞;陈星潼;王鑫;常晋源;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正推动决策科学从经验驱动迈向人机协同的数智新范式。本文首先回顾了决策体系从经验驱动、数据驱动到人机协同驱动的演进路径,然后围绕决策模型的稳健性与适应性、策略生成的自动化与可控性以及策略输出的可信性三个维度,剖析了大模型协同数智决策的关键机制。结合医疗服务、公共管理等典型应用场景,揭示了该范式在提升决策效能、优化服务体系、推动治理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价值。同时探讨了该范式在技术实现与应用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中国式数智治理新范式的建设与完善提供研究梳理与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v.39 728-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AI大模型与智能体驱动的消费研究新范式:消费感知、类脑模拟与自主演化

    王小毅;邓万江;

    本文系统梳理了数智时代消费研究范式的变革,围绕应对消费者行为复杂性的动态建模问题,归纳并提出以AI大模型与智能体驱动的“三阶段”新范式——从依托辨别式AI实现多模态消费感知,到通过生成式AI开展类脑认知与决策模拟,最终向具备自主学习与环境交互能力的代理式AI自主演化。该范式突破“分类识别—规则匹配”的传统路径,构建动态系统的“消费者世界模型”框架,通过多智能体协同模拟市场群体效应与策略干预效果,实现对消费行为的跨情境泛化建模。研究强调基于管理的多学科融合视角,探讨了消费行为AI建模、AI全域嵌入、AI for Social Science等关键科学问题与破题路径,同时回应了数据伦理、模型偏差与检验机制等挑战。这一范式有望为破解行为异质性预测、营销策略动态优化等难题提供方法论革新,推动消费研究从“被动洞察”转向“主动演化”,为人机协同下的可持续消费实践与营销科学创新探索了一种新方向。

    2025年05期 v.39 736-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 商务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理论框架

    张紫琼;苏欣;王雪妍;邓朝华;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与优化消费者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挑战,其复杂性与系统性亟需理论突破。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场景,缺乏针对商务AI伦理问题的系统性理论框架。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与CNKI数据库,剖析了161篇英文文献和156篇中文文献。首先,界定了商务AI伦理的基本概念,并提炼出五项核心议题。其次,从消费者、组织与社会三重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AI伦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内在机制、影响结果和边界条件,构建了商务AI伦理的理论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所构建的框架不仅为深入理解商务AI伦理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也为企业合规部署AI与政策制定者完善伦理治理体系提供了实践启示。

    2025年05期 v.39 748-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5K]
  • 面向数智商务的大模型垂域化关键技术研究

    高超越;刘和福;刘建伟;姜广鑫;姜贺敏;秦娟;夏昊;

    随着全球数智商务的快速发展,大模型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产业链与价值链。本文系统综述了面向数智商务的大模型垂域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围绕算力调度、算法优化、数据治理、架构适配和应用构建与运维管理五个维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大模型垂域化面临分布式算力调度瓶颈、轻量化与性能平衡、数据治理体系不完善、基础模型架构适配性不足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缺失等核心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梳理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算力网络的动态调度策略、参数高效微调与轻量化算法、多模态数据治理框架、模块化与增量式架构优化,以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运维体系。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如跨区域算力协同调度、任务特化算法设计、动态数据权属机制、弹性架构优化以及可信人机协同等。基于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视角,为大模型垂域化进一步推动数智商务和产业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39 761-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营销创新中的应用与研究展望

    沈俏蔚;胡丹琪;解海天;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营销领域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本文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出发,围绕市场研究、创意生产、营销沟通和用户体验四个关键环节,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营销场景中的典型应用和当前研究的前沿动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决策方式以及与企业的互动方式,从而变革企业的营销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使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为必然。

    2025年05期 v.39 773-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科技评述:2025年诺贝尔奖评述

  • 超导量子计算基石—电路中的宏观量子效应: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述

    郭秋江;王浩华;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和John M. Martinis三位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发现了宏观量子隧穿效应与能量量子化”。他们在宏观尺度上验证了量子力学规律,打破了微观与宏观世界的界限。这项奠基性工作直接推动了超导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诞生,被认为“为量子技术打开了大门”。

    2025年05期 v.39 782-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分子建筑: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开发”

    李斌;钱国栋;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Susumu Kitagawa、Richard Robson和Omar M. Yaghi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开发”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凭借在分子尺度的结构可设计、功能可定制等优势,这类材料在气体存储与分离、碳捕获、沙漠集水、分子传感和多相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2025年05期 v.39 78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从“免疫平衡”到“免疫震荡”——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及展望

    童雪梅;李斌;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布伦科、拉姆斯德尔及坂口志文,表彰其解析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突破:坂口发现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等发现FOXP3基因突变致自身免疫病,且FOXP3是Treg发育与功能的主控基因。该成果完善了“中枢耐受+外周Treg监控”的免疫调控理论,推动了免疫学原创发现在自身免疫、癌症免疫、器官移植等临床疾病治疗实践中显效。当下Treg疗法尚未正式获批上市,基础理论及新药创制依然有待突破。我国在FOXP3修饰调控、组织特异性Treg亚型、Treg功能的代谢调控及免疫震荡理论等领域均有原创发现,未来需强化Treg领域基础与转化衔接,力争在Treg疗法理论及实践领域实现新突破。

    2025年05期 v.39 791-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思想的火种,繁荣的引擎:从创新驱动增长理论到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跃升——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述评

    董丰;

    本文评述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在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领域的核心贡献。2025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文章认为,莫基尔关于“有用知识”历史根源的考察,与阿吉翁和豪伊特关于“创造性破坏”微观机制的建模,共同构建了一个理解创新驱动增长的统一理论框架。该框架对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一定启示。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并关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战略部署,探讨此次颁奖对我国优化创新生态、深化基础研究资助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大启示。

    2025年05期 v.39 794-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科学论坛

  • 食品化工核心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

    李兆丰;孔昊存;田一雄;夏路;陈坚;

    化学工程学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正深度融入食品工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阐释了食品化工的科学内涵,即通过化学工程原理与食品科学的交叉融合,实现食品组分定向转化、加工过程精准调控及产品品质全面提升。针对当前食品化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与科学问题,分析了基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最后提出了食品化工方向未来可探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2025年05期 v.39 799-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理论与结构计量研究

    易君健;林轶凡;周子焜;洪永淼;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格局,既有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方法已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为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从而为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了“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理论与结构计量研究”双清论坛。该论坛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力技能、微观主体决策、劳动力市场供需动态、相关制度与政策设计,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计量建模和计量方法等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论坛达成的共识,概述了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经济学和计量研究的现状和挑战、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重要研究方向,为推动劳动力市场理论和结构计量研究高质量发展以及科学基金前瞻布局提供支持。

    2025年05期 v.39 807-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 高阶关系建模方法、应用及展望

    郑慧君;刘硕;周逸龙;蔡梦思;冯家伟;何雨琪;吕欣;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为网络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推动了复杂系统中高阶关系建模与分析方法的发展,为揭示复杂系统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聚焦系统要素间关系研究,本文从高阶关系的基本概念切入,首先介绍高阶交互关系和高阶依赖关系的定义,然后对基于单纯复形、超图、模体和高阶马尔可夫过程的高阶关系建模方法进行全面总结和描述。进一步地,通过梳理在社会、生物和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前沿应用,全面论述高阶关系挖掘在现实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最后,从建模方法和实践应用两个维度分析了高阶关系研究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2025年05期 v.39 817-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2K]

管理纵横

  • 数理领域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与思考

    熊霄;刘强;倪培根;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0年设立,旨在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该类项目包含专家推荐和指南引导两种类型,鉴于原创研究自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特征,项目的立项方式尚处在探索试点阶段,及时总结该类项目资助过程中的经验对今后更好地遴选原创项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过去五年数学物理科学部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资助情况,总结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更好地实施数理领域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工作提出一些思考。期待通过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改进完善资助管理机制,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助力我国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年05期 v.39 829-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关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分析

    葛慧林;谢国;王乐;王志衡;吴国政;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成式AI如ChatGPT、Sora等产品的涌现,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中,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种“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和风险挑战,如数据安全、算法偏见、伦理失范等系统性风险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亟需探索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问题,以确保符合全球公共利益。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现状,从技术、协调机制和伦理法律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挑战;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920篇文献为研究样本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趋势与方向分析表明:当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伦理框架与道德原则、法律与政策治理以及技术挑战与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未来可从构建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动算法透明度标准化与伦理治理框架落地、探索“以AI治理AI”的动态模式和加速全球价值对齐框架建设等方向展开进一步研究;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立法规范、技术协同与全球合作三位一体的治理路径,为全球规则制定提供实践方案。

    2025年05期 v.39 835-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科技计划对港澳地区开放的实践与启示

    宋雨奇;周小林;王珺;许莹莹;刘浩;杨云;任孝平;

    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可以有效引导全球智力资源自由流动,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制度基础逐步健全,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较多“壁垒”。香港和澳门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拥有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体系和环境,科技计划对港澳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于打通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梗阻”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系统梳理我国科技计划对港澳开放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总结凝练科技计划对港澳开放的实践进展,深入研究广东地区科技计划对港澳开放的典型案例,挖掘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项目评审、资金使用、知识产权、数据流动等方面的堵点和障碍并提出解决方案,为高水平推动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9 84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美国NSF战略导向基础研究的资助模式及启示

    刘云;赵珂;周文能;许红丹;

    战略导向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是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U. S.,NSF)作为联邦政府战略导向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其经验对我国有重要借鉴价值。本研究以NSF为研究对象,从“战略规划—资助方式—绩效评估”的视角解析其资助特点:(1)立法框架下多方参与式战略规划的制定,以法律规范传递国家战略意志,依托多元协商保障科学决策。(2)采用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资助方式,竞争性项目聚焦应用导向的研究,以灵活周期快速响应需求;稳定资助通过持续高强度投入,聚焦跨学科深度融合与前沿技术突破。(3)强化结果运用与绩效评估,构建战略规划与绩效评估双向互动的管理体系。最后,从强化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协同、完善战略规划与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资助模式以及强化学科差异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依据NSF战略导向基础研究资助特点,提出对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39 853-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欢迎订阅《中國科学基金》

    <正>《中国科学基金》(双月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发展战略和资助政策,报道中国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传播优秀创新成果,交流科学基金管理经验,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人才培养,为支撑国家基础研究战略决策,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科学基金》已被北大中文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以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收录。2021—2024年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25年05期 v.39 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 下载本期数据

访问量:19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