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学科交叉 探讨优先领域

    本刊编辑部

    <正> 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和确定优先资助领域,是当今国际上科技管理的突出特点。目前,科技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加大,作用越来越明显,而科学研究复杂性也不断增加,所需设施日益昂贵,成本大大提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拿出巨额开支给予全面支持。供需矛盾的突出,迫使各国都把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摆在重要的位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力物力非常有限,根据学科发展存在不平衡的客观规律及国家经济水平的制约,必须统筹规划。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建立人地系统动力学 加强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综合研究

    张兰生,史培军

    <正> 1 背景 1.1 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宏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前沿性课题 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所可能引起的变化率已经达到与自然变化相当的量级,在局部地段甚至几倍于自然的变化。如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面下沉,造成的标高损失率大大超过因海平面变化而起的作用,一般年标高损失率高出自然海平面变化的10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及生态效应

    王连生

    <正> 截至1990年,美国化学文摘登记的化学物质已达1000万种,并以每周6000种的速度增加,其中90呢以上是有机物。美国环保局规定的129种优先污染物中有机化合物占88.4%,我国规定的68种优先污染物中有机化合物占85.3%。此外,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世界有机化工产品每7—8年翻一番,目前达到近5亿吨/年。这些化工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向环境排入大量有机污染物。可见,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品种多,数量大,他们的生态效应自然成为研究的热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的特点是: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环境与生态恶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陈昌杰,刘源,王献仁

    <正> 人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污染环境和改造环境的主宰。人要通过改造环境与生态条件来维持持续发展以提高生产、改善自己生活;同时也可能因向环境不合理索取而受到惩罚。因此在处理环境与生态问题时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我国当前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环境与生态也在迅速变化,由此引起的人体健康影响问题很多。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可能性,建议以下几方面问题应作为“九五”和21世纪初优先安排项目。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从未来土壤学看环境与生态优先研究领域

    赵其国

    <正> 当今土壤学已由原来仅研究土壤本身向土壤圈及其与各圈层之间关系的方向扩展。土壤圈是地球上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交界面上的一个圈层,它处于四个圈层的中心,既是地球各圈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又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物质交换影响全球变化,通过人为活动对土壤圈的强烈作用,对人类生存与环境起重大影响。因此,未来土壤学发展的总趋向是从圈层的角度出发,研究全球土壤的结构、成因和演化规律,以达到了解土壤圈的内在功能,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人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电磁环境与生态

    张林昌

    <正> 1 电磁环境应开展的研究内容 电磁环境一般分为两类问题:一是电磁环境对各种用电设备系统之间的关系;一是电磁环境对生物体,主要是对人类的相互关系。“电磁环境与生态”指的是后一种电磁环境。虽然就全球范围讲电磁环境是一种局部环境,但因其广泛存在,不易被感觉,产生效应的长周期性质,所以应给予足够的注意。“九五”期间与21世纪初,我国应进行下列研究: 1.1 强电磁场源的特性 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强电磁场源,因而研究其电磁发射的机制,发射的时域与频域特性,电磁场强度与功率谱密度等,是研究电磁环境的基础。强电磁场源主要有大型广播设备、雷达、通信设备、工频高压系统、工业高频电磁场加热(包括介质加热与感应加热,介质加热主要对非导体,感应加热主要对导体)等。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LSAMD新技术应用于环境与生态研究

    陈瓞延

    <正> 近代的环境与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的大量课题,需要从微观的作用机制角度来阐明它宏观的现象和规律性,即需使用微观的手段来解决宏观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迄今为止,一些发展成熟或成型的微量观测手段大都不能满足人们的新要求。已有的方法控测灵敏度(包括化学预处理程序)大约是10~(-6)- 10~(-10),探测的选择性很差,而且大都是静态的平均量测量。现实的要求是发展超微量的动态观测手段,它的探测灵敏度应达到10~(-9)-10~(-12);探测选择性(抗干扰性)应达到10~(15)以上;不但能给出平均量,而且能给出动态的微分分布量(微米的空间分辩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高速网络并行计算软件环境与算法研究

    孙家昶

    <正> 1 美国“高性能计算与通讯” 美国为保持其在高性能计算与计算机通讯领域中的世界领先技术地位,增强国民经济、国家安全、教育及整体环境的竞争能力,于1991年度开始执行“高性能计算与通讯”(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HPCC)——美国总统科学战略项目。该项目由四部分组成:(1)高性能计算机系统(HPCS),内容包括今后几代计算系统的研究、系统设计工具、先进的典型系统及原有系统的评价等;(2)先进软件技术与算法(ASTA),内容有巨大挑战问题的软件支撑、新算法设计、软件分支与工具、计算技术及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等;(3)国家科研与教育网(NREN),内容有中接站及十亿位级传输的研究与开发;(4)基本研究与人类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光纤色散补偿——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

    简水生

    <正>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主干线的光纤通信信息网必须加快高速与超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实用化。启用光纤1.55μm低损耗大通信容量的窗口(约20000 GHz)势在必行。如果采用色散位移光纤,只能在1.55μm处获得低色散(图1),不能实现1.3μm-1.55μm的宽范围的低色散,因此1.55μm附近较宽的低损耗窗口的通信容量仍然得不到充分应用。另一方面,常规光纤的零色散波长在1.31μm处,而在1.55μm处的色散为17—20ps/km.nm。由于目前世界上已敷设的近5000万公里光纤绝大部分都为常规光纤,所以常规光纤的色散补偿成为国际上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多媒体技术——21世纪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

    袁保宗

    <正> 1 多媒体技术与信息高速网络 本文主要涉及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这里的多媒体是指人机信息交互的多媒体,即信息载体或视觉听觉所涉及的多媒体,如: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图象包括静止图象及活动图象。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本来就是多媒体的,即通过听觉、视觉、语言及形象姿态以达到信息的相互理解。现在之所以只能运用单媒体,主要是由于通信记录手段不能满足听视同时进行的要求,从而造成电话只能传声,电报只能传字,电视虽可同时传声及传象,但只能单方向广播,人与计算机的交流也由于技术条件的不足而只能使用键盘、屏幕。现在提出多媒体,首先是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燃料电池

    衣宝廉

    <正> 燃料电池(FC)是一种将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它的发电方式与常规化学电源一样,电极提供电子转移的场所,阳极催化燃料(如氢等)的氧化过程,阴极催化氧化剂(如氧等)的还原过程,导电离子在将阴阳极分开的电解质内迁移,电子通过外电路作功并构成总的电的回路。在电池内这一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过程等温进行,即在FC内,可在其操作温度下利用化学反应的自由能。但是,FC的工作方式又与常规的化学电源不同,它的燃料和氧化剂并非贮存在电池内,而是贮存在电池外的贮罐内,当电池工作时,要连续不断地向电池内送入燃料和氧化剂,排出反应产物,同时也需排出一定的废热,以维持电池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太阳能利用的研究与开发

    葛新石

    <正> 由于地球上有限的矿物燃料日趋枯竭,而聚变核能做为能源达到商业化程度还需相当长时间,因此在由使用矿物燃料转为使用聚变核能的过渡阶段,太阳能将成为能源家族中的主要成员。扩大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还可降低CO_2,SO_2及NO_x等污染物的排放,维护洁净的生态环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生物质能的研究与开发

    黄仲涛,高孔荣,叶振华

    <正> 1 概况 利用具有能源价值的植物和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作为能源,称为生物质能(BiomassEnergy)。它是由太阳能源、空气、水、土壤等的作用而成,可取之不尽。地球上存在的生物质能主要贮蓄在森林中(干重约1000—1800亿吨)。 1.1 生物质能利用的方法 生物质能的利用有两种分法:(1)四分法,即取出生物中所含的石油成分(如能源植物);把特殊的海藻(kelp)或废弃物发酵成甲烷和酒精;把人畜粪发酵成甲烷气;从产氢气藻或菌中取出氢气,或用叶绿体制太阳能电池。(2)三分法,即直接燃烧法;将有机物发酵转换成酒精燃料;转换成甲烷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经微生物作用,在自然环境下将之分解成二氧化碳、氨、水、甲烷及氢气等)。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煤炭能源优化利用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

    谢克昌

    <正> 1 煤炭的战略地位和利用背景 1.1 21世纪内世界化石能源状况 据1993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数据,21世纪内除煤以外的主要化石能源资源行将告罄(表1),因而煤的战略地位将日益突出。近40年来,煤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虽逐渐下降,但近若干年又趋于稳定。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纳米材料与纳米体系物理——面向21世纪的新领域

    张立德

    <正> 本世纪80年代,过去人们从未探索过的纳米体系一跃成为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纳米材料刚刚诞生几年,纳米材料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新的规律,已使人们认识到这一领域是跨世纪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它的发展很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研究带来新的机会,多学科交叉,互相影响也会产生新领域的生长点,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分子材料

    朱道本

    <正> 1 引言 新材料的出现往往来自于对物质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结果。目前,人们已合成了近千万种有机化合物,并且以每年合成十几万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的速度在发展。在如此众多的有机固体中究竟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为人们所感兴趣,又怎样提供了其利用的机遇呢?除结构材料之外,可有以下几种简单的对应关系:有机固态光化学反应——光信息储存;固态反应——化学传感器;有机铁磁性——磁、磁光记录;液晶现象——电子显示;电光、非线性光学效应——倍频器、调制器、集成光学及光计算机;有机超导性——Josephon结、计算机逻辑门、强磁体、超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介观尺度材料的物理

    阎守胜

    <正> 1 固态电子学器件的未来发展 固态电子学器件的应用已渗透到当今社会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各个方面。为进一步提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21世纪我国生物材料的研究工作

    邹翰

    <正> 生物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生物材料与人体组织、体液及血液相接触时不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人体细胞的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反应。它是研制各种人工器官及与人体直接相接触的各种医疗器械的物质基础。没有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就做不出合用的人工器官和器械。历史已经证明,每一种新型生物材料的诞生都会引起医疗技术的新飞跃和发展,如:生理惰性医用硅橡胶的问世和应用,使人工的耳、鼻、颌骨、关节、乳房等人工器官及特殊用途的医用导管和组织修补技术向实用化飞跃;可形成假生物内膜的编织涤纶血管的研制成功,使人工血管向实用化飞跃;血液相容性较好的各向同性碳涂复材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智能材料

    姚康德,许美萱

    <正> 1 引言 智能材料为材料和结构有关的新概念,是指对环境条件可感知、可响应、并且有功能发现能力的新材料,相关的材料和结构则称为智能(Intelligent)/灵巧(Smart)材料、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灵巧结构等,其构思极大地超越以往的新概念。纵观材料的发展,经历了松散型,复合和杂化型,进而发展为异种材料间不分界的整体化融合型材料。智能材料即融合型材料,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进行材料控制,于不同层次上寓于自检测(传感功能)、自判断、自结论(处理功能)和自指令,并可执行功能所设计出的新材料。智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孕育着新理论和新材料的开发,涉及科学和技术的振兴。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基因组结构和遗传语言

    王亚辉

    <正> 美国提出的“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的庞大计划,预计在本世纪末将完成其第一步目标,读出人基因组DNA(3×10~9碱基对)的全序列。下一步更为艰巨的任务是读懂基因组的工作语言——遗传语言的破译。 人和动物基因组结构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功能则需要在发育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基因组DNA荷载的遗传信息的特点是信息结构和物质结构的紧密联系。活细胞内,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生物神经网络信息加工机理研究的动向与展望

    陈惟昌

    <正> 神经系统是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的系统。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大脑的工作原理,阐明意识与思维活动的奥秘,并为研制新型智能化的神经计算机提供生物学的原型和新的启示。因此,有关神经网络的研究是当前数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神经网络的研究从80年代开始,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神经网络研究分为人工神经网络和生物神经网络两大部分。据初步统计,目前生物神经网络的研究工作约占1/3,且有逐年增加趋势。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膜受体与传感器

    任恕

    <正> 1 问题的提出 生命科学的进步需要借助物理科学,这是历史的经验,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与传感器是现代生命科学配套的支撑技术,传感器实现信号的转换或信息的提取,计算机完成信息的处理。如果把计算机比作大脑,则传感器便是感官。目前技术发展的情况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受重视的程度远远超过传感器技术,形成头脑发达感官失灵的畸形状态。大力发展传感器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生物体的深层次信息提取的研究

    欧阳楷

    <正> 1 深层次信息提取的重要意义 在各种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要通过对信号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方能获得,例如心电信号蕴含着心血管活动的大量的信息,地震信号中蕴含着地下各种结构的大量信息。这就是信息科学中常说的信息是蕴含在信号之中,信号是信息的载体的含义。现在人们已经能够把表面的、易于获得的信息从信号中提出,现今是要研究如何提取深层次的难于提取的信息。例如从ECG提出心脏内部的工作状况、疾病的位置和性质的信息,从地质勘探信号中准确地提出地层中含油的地层的深度、形状及性质的信息,等等。这些信息的提取是比较困难的,需要特殊的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发挥我国传统医药及资源优势进行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

    冯孝章

    <正> 新药研究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民族兴旺发达和造福人类,且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事业。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都较薄弱,新药研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致使我国医药工业和药品市场除传统医药外,主要靠无偿仿制国外医药产品以满足医疗保健的需要。目前我国已能生产的千余种原料药中97%为仿制品,虽有极少数几种创新药,亦难进入国际市场。面对当前知识产权制度和药物专利立法的实施,今后再难维持这种大量无偿仿制国外专利药品的局面,而高价购买国外专利进行全面生产,不仅为国力所不及,而且作为12亿人口的大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大型岩体工程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

    孙玉科

    <正> 1 国内外大型工程发展概况 到2000年,人类对空间的利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土地面积限制,人类将依靠近代的科学技术向地球争取空间:扩展地表向高空发展;向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向海洋筑造海上空间等等。 1.1 超高层建筑 发达国家把高层建筑视为展示本国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一种标志。目前已建成的最高建筑是美国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高度为443米。现美国和日本又计划建造高度为700米至800米的塔楼,试图做出更令人震惊的世界奇观。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密度比发达国家高4—8倍,人均建设用地只有发达国家大城市的1/4—1/5。又由于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转子动力学中的若干近代力学问题

    张文

    <正> 由于动力、能源和航空工程等的需要,近30多年来转子动力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前,国内外对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热点有以下几方面1 大型复杂转子系统的力学建模和分析手段 1.1 大型复杂柔性转子系统 近代旋转机械一个重要特征是高转速和轻结构,轻柔部件在强离心力作用下会发生强烈的弹性变形,因此不能再像低转速时那样把许多部件简化为刚体,而必须作为弹性体处理,从而构成复杂柔性转子系统。航空发动机叶片-盘-轴整体群全弹性转子模型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此时若采用有限元模型,面对的将是几万、几十万个自由度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高速铁路中的一些力学问题

    贺启庸

    <正> 1 前言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东海道高速铁路新干线以来,由于其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小、运价廉、占地少和安全可靠舒适等一系列技术经济优势,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各国竟相修建。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世界范围内振兴铁路的新局面。法国TGV列车试验瞬间速度已创造了515.3km/h的世界纪录,充分显示了铁路提速的潜力。 为了保证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旅客的舒适性,装备的可靠性与耐久性,要进行列车与轨(或桥)耦合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提高列车抗蛇行失稳的临界速度的研究,轮轨粘着特性的研究,弓网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列车气动性能的研究,车体结构的轻量及优化研究和高速铁路的噪音及振动的传播研究。其中需要应用结构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线性和非线性振动理论、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风工程力学和大跨度桥梁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项海帆

    <正> 1 引言 现代桥梁向长、轻、柔方向发展,使抗风研究日益成为设计者最关心的问题。对大跨度桥

    199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下载本期数据